2138com太阳集团

媒体报道

人民政协报:科技创新为迈向“三新”产业提供坚实跳板


——中国建材集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1/6/10 8:21:30

  作为科技先导性企业,围绕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展科技创新,是中国建材集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材央企的关键,也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

为迈向“三新”产业提供坚实跳板

——中国建材集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牛建宏

  5月20日,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记者看到,一排排新型房屋已经落成,这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企业(简称“中国建材集团”)承建的青白江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该新型房屋已经开始进行整体的内外装饰装修,装修完成即可入住。

  在参观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上楼梯的时候,楼梯并没有像一般临时搭建的房屋那样发出“咚咚”的空响声。“这只是大家在技术上创新的一个小的例子。大家利用减振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中国建材集团所属的北新建材集团有限企业副总经理刘贵平对记者说。

  刘贵平告诉记者,中国建材集团的新型节能房屋在建造过程中节水、节材、节约能量;使用过程中节能保温,节约能耗60-90%,寿命期到达后90%的材料可回收利用。而且“适用于从严寒到热带的各类气候带,抗地震(能满足9度设防要求),抗风(可抵御12级台风),空间灵活,施工方便快捷。” 

  新型节能房屋只是中国建材集团科技创新的一个部分。“中国建材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的联合重组、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与新能源材料业务。”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说。

  在宋志平的战略构想里,中国建材集团要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推进集团“三新”战略,引领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低碳化进程。而所谓“三新”战略,就是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

  立足突破:新型房屋、液晶玻璃开辟广阔空间

  “从2002年开始,北新新型房屋便不断进行着技术、成本、市场的多次自我变革。为了能让这种房屋被大众市场接受,北新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积极推动房屋技术升级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北新集团总经理崔丽君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北新新型房屋已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针对国内客户需求成功开发3DC维护墙体,解决抗冲击问题并满足二级防火要求;对轻钢结构杆件进行开发,用钢量节省10%,强度及施工安全性得到大幅提高;解决轻钢体系房屋楼板颤动弊端等。

  北新集团通过不断努力,进一步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据了解,2004年,新型房屋的毛坯房每平方米建筑成本超过了2000元。价格的瓶颈给市场推广带来了不便。“为此,北新新型房屋专门进行了5个多月的攻关,最终通过对技术、材料、物流、管理等多环节的高度优化,将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其产品的最低建安成本可降至千元左右。”崔丽君说。

  数据显示,目前北新集团在全国建设100个新型房屋示范村的计划,现已落实60个村子的建设,仅2010年便销售新型房屋共计1360户。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随着国家“走出去”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北新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新型房屋产品及服务覆盖了北美、东欧、中东、南亚、南美、南太平洋及非洲国家和地区,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

  在传统产业——玻璃生产方面,中国建材集团通过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全球液晶玻璃基板行业全部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国外厂商所垄断,我国面板企业所需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和限制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成都中光电科技有限企业常务副总经理张冲对记者说。在他看来,通过科技创新,成都中光电G4.5液晶玻璃项目,使传统玻璃产业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玻璃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胆开拓和有益探索。

  在成都中光电的车间里,记者看到,厚度只有0.5mm的超薄液晶玻璃基板正在无尘生产线上拉制出来。据先容,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等量原材料、能耗下,其产品价值按目前市场价估算,是传统平板玻璃产品的200多倍。

  对未来的发展,张冲充满了信心。据他先容,目前,成都中光电1期2、3线已全部完成立项与环评工作,正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将尽快形成年产300~400万片G4.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规模,占据国内G4.5及以下LCD/OLED基板市场85%以上份额及部分海外市场。 

  不忘做新:新能源、新材料形成规模化发展

  据了解,在新材料和新能源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已经重点发展了玻璃纤维、碳纤维、风力发电叶片和太阳能膜电池等产品。

  在玻璃纤维方面,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玻纤巨石集团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拥有国际首创的年产10万吨及以上的超大规模池窑结构,国内首创的纯氧燃烧技术以及玻纤废丝回用技术等自主常识产权。拥有浙江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三个研发与生产基地,包括全球产能规模***、技术最先进的玻纤生产线在内的13条先进的玻纤生产线,产能超过100万吨,技术与规模全球领先。

  “目前中复神鹰碳纤维企业(简称‘中复神鹰’)是国内规模***碳纤维生产企业,去年销售碳纤维800多吨,销量占全国50%以上,为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行业垄断做出了贡献。”在连云港的生产车间,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自豪地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六十年代末,我国与国外基本同步开始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研制,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我国碳纤维的发展水平,无论是性能指标还是生产能力比发达国家落后了近20-30年。

  “国内碳纤维用量已超过6000吨/年,年增长15%,但总生产能力仅3000吨/年(实际产量仅1000吨),虽中试规模的产品强度可达T300水平,但生产成本和品质不均率都非常高,军工及民用高技术领域难以使用。” 张国良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复神鹰坚持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常识产权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工程化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碳纤维市场的长期垄断,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格局。

  据张国良先容,接下来企业将以攻关T700、T800碳纤维为重点,开工建设另一条千吨生产线、新上一条百吨高模碳纤维生产线,在“十二五”末达到万吨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我国***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企业(简称“中复连众”),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其风机叶片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已经具有了六个系列近三十个叶型的成熟生产工艺,国际商业化最长5兆瓦62米叶片目前也已成功下线。该企业还设立并投入运行了国内首个风机叶片室内全尺寸结构检测中心。

  在中国建材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指引下,中复连众曾于2007年成功收购当初引进风机叶片技术的企业—德国NOI企业,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SINOI,完成从德国的No.1到中国的No.1华丽转身。此举不仅完成了真空灌注工艺和模具制造的突破,而且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前,中复连众已发展成为亚洲***的风力机叶片制造商,连续三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叶片累积销售5000套,装机8000MW。叶片成功出口巴西、英国等地,成为中国第一家产品批量出口的叶片制造商。

  产研协同:引领行业进步和产业升级

   “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科技与产业的协同,注重服务行业需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是中国建材集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材央企的关键,也是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对记者说。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建材集团共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防军工项目、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等各类***项目和相关课题455项,省部级科研及建设项目258项。获得***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289项,保有专利数超过1000个,制、修定国家和行业标准近400项,成为我国建材工业国家科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行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分析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姚燕总结认为,关键在于进一步强化理顺了科研与产业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

  在她看来,中国建材总院的科研成果借助中国建材集团的产业平台,得到了更有效、更直接的转化,科技从成果库里面走出来转化成了生产力,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难的瓶颈,并为集团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集团也给予中国建材总院科研、资金、装备、制造基地等多方位的支撑,为转制到市场格局下的中国建材总院的科研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后盾,真正构建起了产研结合的良好互动发展平台。” 姚燕说。

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
    在建材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央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央企...
投诉与咨询 | 网站地图 | 用户调查 | 联系大家 | 版权申明
京ICP备09067230号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企业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企业主办
博华无限科技发展(北京)有限企业 BHCMS 技术支撑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