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8com太阳集团

EN

媒体报道

新质生产力 | 上海证券报:中国建材集团缝制国之重器“新衣裳”

来源:上海证券报》、集团党委宣传部/资讯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30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建材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坚持两端发力,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要新动能。今天为大家带来上海证券报《中国建材集团:缝制国之重器“新衣裳”》。

全文如下:

缝制国之重器“新衣裳”——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

上海证券报记者 于祥明

盛夏时节,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中国建材集团,探寻新质生产力。耐火材料、先进陶瓷、发电玻璃、人工晶体、大尺寸红外光学材料……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一粒粒先期创新研发的“金种子”,正破土而出,向上生长,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打造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国之重器”穿上“新衣裳”。

厚积薄发

“这两个球大小一样,实则大不相同。”在山东淄博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企业展厅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氮化硅陶瓷轴承球具有轻量化的特点,重量仅为钢球的41%。

产品创新的背后,减轻的是重量,提升的却是竞争力和含金量。

氮化硅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等特点。目前用氮化硅陶瓷制成的陶瓷轴承,具有自润滑性,几乎是为轴承量身打造,其转速每分钟可达60万转,又能经受住近1000摄氏度的急速加热和冷却。氮化硅陶瓷球可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等。

“氮化硅陶瓷,大家已经研究了40多年,是国内最早的氮化硅材料研发单位之一。未来几年,新能源车会用上大家这种新陶瓷材料。”中材高新企业科技管理部副部长王增辉说。

安徽蚌埠,另一种新材料也在“闪耀”。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展厅,记者看到了“有光就有电”的科技玻璃——遇到光,玻璃就被“点亮”了。

“随着科技发展,新的玻璃品种不断涌现,整个行业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总经理助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说,每一种新型玻璃材料的研发,除了科技创新,还要实现大量设备重新设计和国产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以发电玻璃为例,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研发的30×30厘米铜铟镓硒(CIGS)发电玻璃,以20.4%的光电转换效率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从氮化硅陶瓷到发电玻璃,这些“从0到1”的基础科研创新突破,都是中国建材集团厚积薄发的“结晶”。多年来,集团不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强度,围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2016年至2023年,中国建材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年均达100亿元以上,复合增长率达12.3%。近两年,新增核心发明专利307项,成功攻克大飞机碳纤维复材、大尺寸红外光学材料、高效发电玻璃等一批关键技术,众多新材料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等“国之重器”。

氮化硅陶瓷球、基板等产品


与时间赛跑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根本。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走向‘生产线’。”中国建材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据先容,中国建材的发展目标为: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加速成果转化、促成“揭榜挂帅”、实现“从1至N”产业落地,建立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体系。

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条条生产线的建成,正在将蓝图变为实景。

在山东枣庄,中建材光芯科技企业工厂一条长达几百米的现代化产线上,数台高精度拉丝机正在拉丝,纤维成型工序的工人正一丝不苟地检验产品,真空熔压机稳定运转。

2018年11月,中国建材总院与枣庄共同建设中国建材集团(枣庄)新材料产业园,中建材光芯科技成为首批落户枣庄经济开发区的科技企业。4年耕耘,中建材光芯科技产业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投资2.2亿元的图像光导识别材料项目(一期)实现满工满产,带动就业500人,营业收入2023年突破2.8亿元。

中建材光芯科技副总经理王三昭说,企业与行业领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DR设备数字化小型化、消费电子以及精准过滤等领域进行研发创新,开发了耐辐照光纤面板、微孔过滤滤材等多种新型特种光纤制品,引领行业科技进步与变革,多种产品进入量产导入、小批量供货阶段。

这只是中国建材集团实现“从1至N”产业落地中的一环。据了解,中国建材集团正推动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先进陶瓷、发电玻璃、人工晶体、耐火材料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支撑形成“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级别梯次的新材料产业良性布局。

高导热氮化硅陶瓷基板

以改革谋发展

“如果既有的产业布局无法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就需要推动形成新的业务布局,深入开展重组整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中国建材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以北新建材为例,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进入防水市场和涂料市场,进一步完善其“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

作为新型建材行业最早一批上市的企业之一,北新建材正在努力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北新建材党委副书记、董事张静表示,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实现防水材料、涂料业务的“两翼齐飞”,加速向消费类建材制造服务商转型。

据悉,中国建材集团坚持市场化改革,实现生产率的有效提升,将市场化改革的理念贯穿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各个层面。在企业治理方面,完善授权放权体系。建设战略管控型总部,对子企业建立差异化授权放权清单,“一企一策”统筹推进。在分配机制方面,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推动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对成员企业的工资总额管理,突出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创新要求的导向,对创新型企业,建立5大类9种激励“工具箱”,制定激励工具实施指引等。

中国建材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集团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努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提升效率。

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

记者手记

全链条创新“0到1再到N”

走进中国建材集团,探寻新质生产力,零距离接触各种新材料,萦绕于记者脑海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清需求与创新的关系?

从0到1,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离不开需求驱动。需求可能是眼前对关键技术的“紧需求”,也可能是当下市场并不大的“小需求”,还有可能是未来不可估量的“新需求”。

全球经济发展到今天,整体需求、新需求、大的需求还没有出来,更多的是存量竞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刻不容缓,无论是哪一类需求都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材料是建设之基,先有新材料,才能有新产品。记者在调研时的一大感触是,从0到1,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深的“根”,需要在某个领域深深钻研。可以说,生产力中的每一次“质变”,都是时间的“结晶”。

以氮化硅陶瓷为例,这种先进陶瓷材料,强度很高,硬度仅次于金刚石,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等性质。可以预见,这种新型陶瓷材料作为性能优良的工程材料,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采用氮化硅陶瓷面板、轴承等部件,或将改写竞争格局。

1978年,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山东工陶院就开始研究氮化硅陶瓷。山东工陶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高性能氮化硅陶瓷产业化,成为全球第三家可以批量化生产氮化硅轴承球等产品的企业。目前,山东工陶院、中国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在3D打印生物陶瓷、发电玻璃、柔性玻璃等领域不断突破创新。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链条”突破。从0到1的创新突破必不可少,从1到N的发展跳跃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走向“生产线”。只有实现1到N的产业化“跳跃”,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