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8com太阳集团

快捷登录
办公系统 邮件系统 人力系统
快速通道
快速通道 客户 投资者 从业者 研究者 求职者
邮箱登录 EN

媒体报道

《中国建材报》: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

来源:中国建材报 编辑:刘秀枝 黄天皓  发布时间:2018-01-29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阳能产业就是玻璃的产业。这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彭寿曾经说过的话。正因如此,玻璃行业“科班”出身的人们对光伏玻璃的产品升级义不容辞。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合肥新能源)正使玻璃这一传统行业焕发青春。

上班时可以“玩”手机

       “员工上班的时候可以玩手机吗?”在合肥新能源采访时,看到车间里几位员工正聚精会神端着手机在“玩”,记者忍不住问道。

       一旁的工作人员笑道:“他们可不是在‘开小差’,是在用‘智慧工厂’手机APP记录数据呢。”

       看到大家一脸迷茫,工作人员说明道:“原先生产车间得按时按点用纸笔记录工作信息、数据。数据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个,全都要用手写,一旦出错,麻烦就大了。现在厂里每个人都能下载‘智慧工厂’,之前那些数据记录用手机就能完成,这样想写错都没机会了!”

       原来,随着两材重组的顺利完成,旗下各企业间关系日益密切,展开的合作逐渐增多。合肥新能源也与同属中国建材集团的上海凯盛朗坤信息技术股份有限企业展开合作,历时三个月,开发出一套“智慧工厂”平台。此平台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都能使用,车间里那几位员工使用的手机APP,其实就是这套“智慧工厂”平台的“手机版”。

       在合肥新能源,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智能工厂”账户,登陆后,所有原先需要人工记录的数据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向大家先容道:“功能全面也是‘智慧工厂’的一大特色,比如领导出差不在厂里,有什么文件需要签字之类的,只要在手机上登录自己账户,就可以远程办公,签文件也能电子签字。手机版的你们已经见到了,等会儿可以再瞧瞧电脑版的,看着更清楚些。”

       迫不及待地来到会议室,工作人员现场向记者展示了“智慧工厂”平台。他用电脑登录自己的账户后,企业各部门、生产单位的工作一目了然。在屏幕右侧的选项栏中,可以选择协同办公、移动办公、人力资源、设备管理、生产管理、SIS系统、看板管理、质量管理、报表管理等指令,真可谓是面面俱到、功能全面。

       企业技术部一位工作人员参与了这个“智慧工厂”的开发工作,他告诉《中国建材报》记者,该平台以“智慧工厂+ERP+BI”为核心,实现了车间制造过程的统一、协同管控。在业务范围、业务之间的关系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控制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完整、清晰体现。通过“智慧工厂”,企业顺利实现了经营、制造资源、生产过程、现场运行、质量管控和物料管控的数字化。

       “有了‘智慧工厂’之后,生产环节中潜在的隐患、人工记录可能出现的错误等,如今已经大大减少了。而且大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省下来不少人力物力、生产成本。”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大家现在很多工作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了。”

       正如好马配好鞍,高端化生产需要智能化管理。企业的生产工作从此走上了智能化的新台阶。以智能化工厂为基础,企业科学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在“智慧工厂”平台的帮助下,企业深加工成品率达到97%,产品成品率达到了83%。这组数据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紧盯国际最高水准

       1981年4月,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正式诞生,它的出现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迎来了中国玻璃工业发展的新曙光。

       此后,中国玻璃行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然而,不可否认,这个行业始终未能摆脱给人的技术水平不高、进入门槛低之类的固有印象。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缺乏,也一直是行业人士的自知痛点。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让玻璃变得更加“高大上”,凯盛科技集团近年来一直在为此不懈努力。

       智能化,只是合肥新能源最突出的可见特点,实际上,它的高端,也同样令人叹服。

       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企业。根据中国建材集团的新能源战略部署及凯盛科技集团关于新玻璃产业的发展思路,2011年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企业、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合肥市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企业。

       然而,适逢当时光伏玻璃市场处于瓶颈期,合肥新能源企业前期的建设工作在困难中摸索进行。实体工厂式企业的初创远比想象中困难,无论是资金的缺乏,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外部审批手续的繁复等,都给按预期计划点火投产施加了一道道的难题。

       面对困难,合肥新能源人没有放弃更没有畏惧,全企业怀着强烈的企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在集团领导的关怀和企业领导的带领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团结一心克服诸多困难,以务实的态度与时间赛跑,以合作的精神协同作战,经过十余个月的艰苦奋斗,一期联合车间、办公楼、宿舍楼及食堂等设施全部建设完成,原片生产线调试成功具备投产条件,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

       在这个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时期,合肥新能源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2016年4月27日,企业举行了650t/d超白高透太阳能玻璃生产线竣工投产典礼,标志着世界单体规模***的650t/d一窑五线全氧燃烧超白压延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

       800米长的生产线,蔚为壮观。在合肥新能源,拥有自主常识产权的低碳低氮全氧燃烧熔窑,配置智能化、自动化的高端设备,生产出高品质高强度超白高光伏玻璃。

       “这是中国玻璃的自豪与光荣。”生产线投产典礼上,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参观了项目生产情况后,对项目建设也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中国建材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从高起点出发”,这是合肥新能源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章榕为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

       从这条生产线产出的光伏玻璃,透过率高达91.6%,已经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准。而一窑五线的生产模式则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节约燃料,降低生产成本,并同时生产多种规格产品。

       “大家绝不能再走光伏行业前几年的老路!自建成投产起,大家就一直是用高标准在要求自己,从每一台器械到整条流水线,全部用的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产品。”章榕说得非常坚定。

       而彭寿的话更饱含骄傲:“大家完全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玻璃制造技术。”

       据了解,光伏玻璃生产线的成套技术掌握在凯盛科技旗下的蚌埠院手中,国内90%的超白玻璃(光伏玻璃)生产线都是由他们承建。也因此,中国的超白玻璃产量如今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80%。

以更高的环保标准要求自己

       两材重组为旗下各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动力,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导向。2017年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宋志平在如何发展实体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的问题上谈道:发展实体经济要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四化”转型。

       因为企业选址在高新区,更高的环保指标曾经让企业很为难。然而,企业领导毅然决定:大家是央企的成员,必须按照中国建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便推延建厂时间,也必须在建厂时达到所有的环保指标和要求。

       也因此,不仅是智能、高端,合肥新能源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在绿色化方面更是领先一步。与过去传统的空气助燃相比较,它至少可减少70%以上的氮氧化物排放,再加上半干法脱硫脱硝除尘后,生产线真正达到了清洁生产的标准。

       根据《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11)中的具体要求:二氧化硫(SO2)排放浓度限值为400mg/m3、氮氧化物(NOX)排放浓度限值为700mg/m3,合肥新能源领导层认为这样的标准只是一个“基准线”,要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只求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现如今,企业通过进一步完善环保类设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日常生产运行中,二氧化硫平均排放浓度仅为30mg/m3,氮氧化物平均排放浓度约250mg/m3。据该企业董事长张冲先容,合肥新能源在生产光伏玻璃外,还配备余热发电设施及太阳能屋顶。企业的办公楼所用的幕墙玻璃也可以发电,厂区路灯也利用了太阳能。

       以企业紧挨着生产车间设立的余热发电系统为例,这是专门为了满足各项环保标准,在企业建造期间就设置起来的。合肥新能源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徐立柱告诉记者,它不仅能有效利用窑炉余热发电,还包含了烟气处理环节,把生产过程中制造的有害气体进行了绿色处理。目前,厂区生产排放废气量大概在50000Nm3/h上下,废气温度约600℃。如果按照年生产运行时间8000小时计算的话,依靠余热发电系统,每年企业可以节约外购电能1280万千瓦时、生产用标准煤44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648吨。

       而光伏发电不仅实现了部分用清洁能源生产太阳能光伏玻璃材料,还减少了电力消耗,节约了电费,达到了绿色环保、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的目的。据了解,合肥新能源8.2MW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在2017年5月1日~31日单月共发电98.028万KWh,创并网发电以来单月最高历史记录,截至5月31日,已累计发电592.438万KWh,直接为企业节约电量近593万KWh(合计发电以来已节省电费466万元)。换算以后,约节约1957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48吨、二氧化碳排放量5687吨、烟尘排放量94.7吨、一氧化二氮排放量171.62吨。

       “行业里经常把绿色、智能、高端分开谈,你们一条线就集三大特点于一体。”在一次参观完合肥新能源生产车间、听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先容后,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如此评价。

把实业资本化

       中国建材集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企业整合史。在宋志平看来,中国建材之所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最重要的战略前提,就是看清了“整合”这个基础原材料行业生长方式的世界潮流。水泥行业如此,玻璃行业亦是。

       2007年,曾经的中国玻璃“代言人”洛阳玻璃集团正式划归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当时,该集团的核心企业洛阳玻璃股份有限企业已经分别在国内A股及香港H股市场完成了上市,但是低附加值、且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产品使得其在资本市场表现平庸,面临困境。凯盛科技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置换优良资产等一系列外科手术般的改革,改进了业务机构,改善了盈利能力,为洛玻股份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近些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强化联合重组实现水泥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迈向了“三新”产业: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太阳能光伏产业是该集团瞄准的重要方向。仅在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建材集团在广东佛山、江苏太仓、江苏镇江、四川成都、安徽蚌埠、安徽合肥等地相继建立了多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光伏玻璃不仅是新能源材料的代表,也可为新型房屋“添砖加瓦”。除合肥新能源外,中国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企业(以下简称桐城新能源)、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企业(以下简称宜兴新能源)也是这一板块的代表企业。

       把它们划归同一上市企业平台,是中国建材集团正在推进的事情。从2016年底开始,洛阳玻璃就宣布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合肥新能源全部股权、桐城新能源100%股权,以及宜兴新能源70.99%股权。

       2017年2月7日,该企业又发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实行上述事宜;8月7日晚,洛阳玻璃披露了筹划的资产重组草案。10月9日,企业发布公告,国务院国资委原则同意该企业重组总体方案。重组完成后,企业总股本不超过5.82亿股股份,其中洛玻集团持有1.1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9.79%。

       本次交易后,洛阳玻璃将在超薄玻璃基板业务的基础上,发展新能源玻璃业务,丰富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做大做强新型专用功能性玻璃业务。企业未来将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技术进步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

       10月20日,时隔一年多后,宋志平再次来到合肥新能源,陪同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郜风涛一行检查引导工作,并指出“合肥新能源项目是凯盛集团重组玻璃板块、整合资本实现产业升级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洛阳玻璃股份有限企业董事长、合肥新能源董事长张冲所说,把实业资本化,洛阳玻璃实现对上述3家企业控股后,将便于企业的资本市场运作,更加有利于中建材光伏玻璃板块的快速发展。

加大海外拓展力度

       产品已基本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市场销售也颇令人鼓舞。“去年的市场情况非常好,一些客户还想尽办法让大家分点玻璃给他们。”合肥新能源的一位销售人员说,这样的情景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玻璃销售情况。

       据《中国建材报》记者了解,如今,合肥新能源已经能够年产光伏玻璃2200万平方米,并且达到了产品即产即销“零库存”的水平。仅今年1月到8月,企业营业收入已达40638万元,实现利润2165万元。

       在采访时,徐立柱递给记者一叠材料,“这是几个礼拜前企业刚刚签订的对标协议。”

       原来,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利用两材重组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今年8月,合肥新能源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签订了对标诊断服务协议。协议核心内容为:研究院方面通过对企业技术问题涉及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诊断,进而对企业产品未来的科研方向提出相应的引导意见。

       通过这种产学研模式,企业能够及时地获得专业的参考信息,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进一步提升、完善,并借力两材重组,用科技含量更高、品质更好的产品进军国内外光伏市场。

       “自主创新是大家的‘敲门砖’,用高端核心产品做突破点,未来大家还要加大海外推广的力度,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等***顶层战略带来的机会,针对世界范围内对高品质光伏玻璃的潜在需求,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章榕向《中国建材报》记者表示。

       就在不久前,一个日本的建筑企业组团来到合肥新能源考察。章榕告诉记者,从建成投产至今,已有好几个国家的同行企业、建筑企业专程前来参观,而且都很认可企业生产的光伏玻璃。

       “两材重组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家的知名度,不少海外客户现在已经把目光转向大家这家中国的企业了!”章榕说。

       以两材重组为依托,以“四化”为发展方向,促进传统建材行业实现转型,在合肥新能源的身上得到了良好体现。鉴于国内外建材领域的发展现状,传统建材行业的转型已势在必行。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这个央企大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正在努力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标杆,引领兄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全文下载)

媒体报道链接:

中国建材报: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两材重组后的中建材(合肥)新能源有限企业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